德信体育News
校内中秋博饼禁令再引热议 有厦门市民向市教育局建议:不强制德信娱乐学校取消博饼
台海网10月18日讯(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/文 杨希/制图)“不建议强制取消班级中秋博饼!”近日,厦门市教育局官网的一则来信建议,再次聚焦“校园中秋博饼禁令”。
作为承载着厦门人独特文化记忆与团圆情怀的标志性民俗活动,中秋博饼在校园内被禁止举办的规定,引发家长关注,也将传统文化传承与校园活动规范化管理之间的平衡难题,再次推向公众视野。
对于厦门学子而言,校内博饼曾是中秋最难忘的记忆。2020年以前,在岛内外的许多学校,一到中秋佳节最让孩子们期待的,是此起彼伏、叮叮当当的博饼声。那时候,“作为闽南人,无博饼不中秋”的观念深入人心。
一位厦外海沧附校的校友回忆,大概十年前他读初三,中秋当天第三节下课,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带上各自准备的博饼奖品冲到操场,参加“千人博饼”。“近百副骰子应声落下,欢笑声、喝彩声,声声入耳,那场面太美好了,至今都回味无穷!”
在另一些学校,即使没有“千人博饼”,一到中秋,各个班级的教室里也基本都会组织博饼活动。“博饼讲究的就是一个开心,博中状元的同学,一年中运气总会特别好!”厦门五中校友回忆,她的学生时代,过中秋总少不了最欢乐的班级博饼,“博着博着,同学间的感情就越来越好了,现在每每想起来,都会觉得校园生活很有爱。”
据了解,彼时,班级博饼或“千人博饼”共迎中秋是厦门许多中小学的传统活动,它不仅是一项游戏,更是校园里传承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转折发生在2020年。厦门出台规定,明确学校和家委会都不得博饼。如今,校园内的大规模博饼场景已难觅踪迹,取而代之的是各种“假日小分队”形式,即在中秋前后假期,由家长自发组织小范围博饼;有些学校的家委会则选择在学校旁的披萨店、奶茶店、小吃店开展活动。不过,高校不受此限制,集美大学、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等持续为新生组织大规模的“千人博饼”活动,形成了中小学与高校之间的鲜明对比。
追溯禁令的源头,家长投诉成为关键导火索。事实上,教育部门早有规定,学校不得出面向学生收费组织博饼。随后,许多学校转而以家委会名义组织,但这一变通方式也因有家长投诉“变相强制参与”而被禁:2020年有家长向市教育局投诉,称家委会组织的博饼活动变相要求所有家长参加,存在“被自愿”的情况。
基于此,市教育局进一步细化规定:任何学校、班级不得以家委会名义组织博饼等活动。由此,中秋博饼在厦门校园内几乎销声匿迹。
前几日,有市民公开向市教育局建议:“不强制学校取消博饼,以班级自愿原则自行组织”,并详细罗列了中秋博饼的意义。
对此,市教育局官网以“各学校”的名义作出答复,给出了两点理由。其一,时间安排上难以统一组织。今年中秋节正值国庆长假期间,全体师生处于休假状态,若在节前提前组织,则与中秋传统日期存在时间差,活动的“仪式感”与“应景性”将大打折扣,且长假前后教学安排紧凑,恐影响正常教学秩序。其二,鼓励家庭与社会实践参与。回应中称,中秋团圆的核心场域在家庭与社区,鼓励学生参与家庭聚会或社区组织的博饼活动。
这几年校内博饼被禁后,许多家长表达了不满与惋惜,他们的声音集中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。
有土生土长的厦门家长认为:“博饼是我们厦门人自己独有的情怀,很痛心就这样断了!现在家长自行组织去公园博饼,超过20人还要报备,传统文化就这样被侵扰了。”
不少家长质疑禁令的矛盾性:“现在一直在强调传统文化,可是却不让孩子们在校内进行大规模的博饼活动,这不是自相矛盾吗?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对传统节日、传统民俗越来越没有概念,禁止校内博饼就是需要思考的关键点。”
还有家长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:“学校博饼也就是一点点学习用品,只要金额适当,有何不可?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除了学习就是学习,一点快乐也没有,以后毕业问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,可能只有‘学习’两字。”
对于奖品,家长们普遍认为并非关键:“一般奖品就是文具、牛奶、零食这些,相当于给娃的零花钱买了。孩子更在乎的是跟同学在一起玩,还有博的‘头衔’,最关键的是全班同学围在一起快快乐乐地博饼。”
也有家长对政策“一刀切”提出异议:“投诉者只是少数,为何要多数服从少数?不能因为少数家长的投诉就禁止,博饼是闽南独有的民俗文化,应该受到保护。就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不提倡学生在校内说闽南话,现在会说闽南话的孩子没几个,真担心以后博饼这个传统文化也会慢慢消失。”
为了在禁令下让孩子感受中秋氛围,部分学校尝试了替代方案。比如,部分小学将校内博饼改为迎中秋主题活动中的台上表演,学生们拿着抱枕大小的“软骰子”跳舞,这种形式被家长吐槽“缺少了博饼的精髓”。
导报记者梳理了采访中家长们的建议,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,可以建立透明化和自愿化的组织机制。投诉的核心症结多集中在“费用强制”“参与捆绑”上,因此需以制度明确活动边界。明确家委会组织活动时需遵循费用公开、流程公开、奖品公开、自愿参与的原则,同时,限定人均支出,例如每生上限设定为三五十元,学校也可指派老师作为家委会活动的“观察员”,确保活动合规开展,避免出现“被自愿”情况。
“投诉的发生往往与信息不对称有关,这就需要搭建更顺畅的沟通渠道。”有家长建议,学校可在中秋前邀请家长代表商议活动方案,充分听取不同声音,对家长提出的疑问和建议及时回应、妥善处理。对于确实存在争议的活动环节进行灵活变通,避免“一刀切”式的政策调整,让活动既符合规范,又能得到大多数家长的认可。
采访中,一位厦门家长的话让人印象深刻:“我们怀念的不是博饼赢来的那支笔、那块橡皮,而是操场上几百个同学围着瓷碗一起喊‘状元’的沸腾——那是刻在厦门人DNA里的中秋记忆。”大家眷恋的从来不是博饼的物质奖励,而是民俗背后承载的集体情感与文化根脉。这场关于校内博饼禁令的争议,或许不是“该不该禁止”的对立,而是“如何更好传承”的问题。
当传统文化遇上校园管理,出台禁令或许能快速平息少数投诉,却可能切断青少年一代与本土文化的连接,留下文化断层的遗憾。若博饼这一鲜活的民俗从校园消失,“无博饼不中秋”的闽南传统,可能在下一代的心中逐渐淡化,直至模糊。文化的传承不是被动传授,而是在亲身参与中感知温度,那些骰子碰撞的清脆声响,那些同学间的欢呼与遗憾,正是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的基因。
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,传统文化的传承亦是如此,而民俗便是最生动的教材。
让博饼文化以合规、有趣的方式留在校园,是给孩子一份带着烟火气的文化记忆,当他们长大后想起中秋,不仅有月饼与文艺汇演,还有校园里那“碗”热闹的博饼,这才是传承最温暖的模样。毕竟,比骰子碰撞声更珍贵的,是让本土文化在校园里扎下根,让孩子们在欢笑中读懂“团圆”与“传承”的真正含义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平台派送中的50克金条突然被取消,订单也被删除!买家:虽退款但造成数千元差价损失
和平只是手段,摧毁以色列才是目标,加沙停火后,亲巴勒斯坦组织寻求毁灭以色列
吃里扒外!定居美国13年,回国捞金惨遭“驱逐”,52岁活成了笑线年70岁以上老人,可享受这几项优待,农民也有份
广东江门灭蚊人员入户取走居民绿植,后续公布:警方和社区上门沟通,当面致歉;此前当地已作废强制开锁措施
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:数智赋能的 “三阶四环” 智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
北方大面积降温上热搜!华润置地出手,在三亚CBD重塑热带度假人居格局!
卢伟冰官宣REDMI K90 Pro Max本周四发布:给4K档一点小小的震撼
哈苏专业影像套装评测:将OPPO Find X9 Pro变身为专业相机的神器